::::: 本文章摘自─陳春吟 文章 :::::
◎美國俄亥俄州達頓大學小學寄幼兒教育博士

教育的源頭是家庭和父母
了解孩子,找對方法與孩子互動,一起成長,就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。

今年正好是「蒙特梭利親子成長班」邁入第10年。此時,有機會做一個回顧,對我個人的專業生涯來說別具意義。這一路走來,雖然形影單隻,也經歷幾次的重大挫折,但強烈的使命感與單純的信念一直支撐著我,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來自家長的肯定,以及看到孩子的轉變,讓我覺得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,而且充滿挑戰與成就感。在家長的口耳相傳下,親子成長班細水長流到今天,讓我能持續做我衷心喜愛的事,實在很幸運。

靈感來自美國的 Play Group
早年自美返國,因女兒苦無同伴,而興起成立Play Group的想法,但因工作忙碌,再加上女兒不久之後也入學,有了小玩伴了,這個念頭就被置之腦後了。但在教學與演講中,漸漸的發覺不管是幼師、保母或家長們,對0-3歲嬰兒教育大多缺乏真正的了解,尤其新手媽媽們常有心而無「法」。
雖然市面上有不少親職教育的書籍,但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,如:飲食、睡眠、學習、互動、教養等,仍缺乏真正有用且適性、適時的建議,因而經常出現無力、無助的感覺。另外,也有些媽媽為孩子辭去工作後,全心在家陪伴孩子,卻總覺得自己與孩子好像被社會「隔離」。這時候,成立Play Group的念頭又湧上心頭,以我多年的實務教學經驗,再加上累積足夠的社會資源,實在有太多可以與家長分享的,相信可以藉由親子成長班幫助媽媽們解決教養難題!

幫助父母學習教養孩子

在親子成長班裡,我佈置了一個簡單的蒙特梭利教室,以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為主軸,配合簡單的粗大動作活動,再藉由我與小朋友互動的過程,讓父母了解各階段孩子的需求和學習特質,以及如何為孩子準備教具、玩具與引導孩子,進而從旁個別指導,提醒父母教養的盲點,協助父母解讀孩子的行為,以及學習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。此外,我也提供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技巧,幫助親子建立更密切的關係。
藉由其他家長的互動,也能讓父母了解孩子問題的共通性,而不至於過度焦慮,進而能互相學習良好的教養技巧。而這些孩子也因為有固定的玩伴,有機會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,這是學習社會化重要的起點。同時我也提供教養資訊與諮詢,從早療問題的建議到推薦良好的蒙特梭利教育機構,甚至到哪裡購買平價又優質的教具、書籍等,或介紹適合親子參與的知性活動等。
孩子們大都從14~16個月來親子成長班上課,大約在4歲左右離開,進入幼兒園。為了維持上課的品質,每班只招收6~8對親子,讓我有充足的時間與每位家長閒聊,觀察每位家長和孩子互動的情況。由於孩子的的續課率相當高,一進班就是1、2年,讓我有機會慢慢觀察、了解每對親子的個性與特質,甚至家庭環境,進而建立對我的信任。我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提供父母教貼切的建議。
樂見親子一起成長
一路走來,讓我最有成就感的是,看到剛來時哭哭鬧鬧、躲在媽媽身後,或如無頭蒼蠅般滿場跑的孩子,轉變到能安靜、專心工作的孩子;而原先只能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的媽媽,也漸漸上手了。同時我也發覺很多父母不只用心也很用功,但常會質疑自己的作法、尺寸的拿捏是否得宜,或表達「照書養」的挫折感。當我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適時的支持他們繼續做對的事時,就可以看到他們放下心的快樂表情。
家長間互動也達到我當初設立的目標。家長們一起上幾堂課後,漸漸的成為好朋友,下了課相約一起帶孩子出去玩,孩子間也有正面的互動行為出現,這是我最樂於見到的。媽媽們不再覺得無聊與技窮,孩子的學習也在進步中。每當有媽媽告訴我,她的孩子每天期待著下堂課的到來,或過了幾年突然接到以前的媽媽要帶老二或老三來上課,或媽媽來電感謝我及早發覺問題,讓孩子可以得到早療的照顧時,對我而言,還有什麼比這些更讓我高興的呢?
教育的源頭是家庭和父母
我一直抱持著一個信念,教育的源頭是家庭和父母,父母除了親力親為教導孩子之外,了解孩子,找對方法和孩子互動,與孩子一起成長,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。
隨著年紀增長與20多年教學經驗的累積,我更加確定當初成立親子成長班的決定是對的。學習做個稱職的父母比教出天才兒童重要多了!尤其目前社會的亂象太多,如果一開始就能提供家長正確的教育觀念,幫助家長釐清似是而非的觀念,指導適性的教養技巧,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,父母們也不會因為無助而把責任讓給保母、祖父母,甚至老師代勞。
我的腦海始終有一個溫馨的畫面~一位白髮蒼蒼的蒙特梭利家庭指導師,溫柔又堅定的指導著一位新手媽媽如何替她的小寶寶洗澡。我也自許,有一天白髮蒼蒼的我,陪伴著媽媽們與小寶寶互動,我會如奶奶般的慈愛看著孩子成長,如母親般的傾囊傳授經驗給媽媽們。其實,這樣的日子不遠了!所以,歡迎加入我的蒙特梭利親子成長班吧!
  後記:美國社區中的Play Group組成,主要是指父母帶著孩子一起來上課、遊玩。針對性質的不同,有各類的Play Group,包括體能、律動、美勞、遊戲、特殊教育、嬰幼兒按摩等活動,這些活動主要是針對4歲以下的孩子,由於這個年齡的孩子有分離焦慮,因此都是父母親一起參與。而主辦這些活動的單位,可能是政府機關,有可能是私人團體或公益團體,甚至是社區的一群媽媽們。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:
 
  1. 進行學齡前的親職教育(以公辦和公益團體為主)
  2. 教導孩子學習技能(公辦和公益團體為主)
  3. 提供媽媽諮詢的對象(公辦、公益團體、社區)
  4. 與其他父母互動的機會(公辦、公益團體、社區)
  5. 讓孩子認識同齡的玩伴(社區)
  歡迎加入台灣艾瑪粉絲團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